东北一枝花 -张哈哈
0:00 / 0:00 (朗诵:琼花)
12
播放列表
   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
  • 0.25x
  • 0.5x
  • 0.75x
  • 1.0x
  • 1.25x
  • 1.5x
  • 2.0x
  • 列表循环
  • 随机播放
  • 单曲循环
  • 单曲播放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小桃红·春闺怨

乔吉 乔吉〔元代〕

玉楼风迕杏花衫,娇怯春寒赚。酒病十朝九朝嵌。瘦岩岩,愁浓难补眉儿淡。香消翠减,雨昏烟暗,芳草遍江南。

译文及注释

译文
玉楼上春风拂动杏花衣衫,娇柔瘦弱的身体担心因迷恋春色而受风寒。借酒消愁十天有九天喝得烂醉不堪。单薄消瘦。深深愁怨难排遣,懒得梳妆打扮,眉影变淡,粉香全消,首饰全减。眼前是愁雨纷落天地昏暗,在芳草铺遍江南的心上人什么时候能回来?

注释
玉楼:华贵的楼阁。
迕:风吹动。
春寒赚:为春寒所侵袭。
酒病:饮酒过多而病。
嵌:深陷。
岩岩:消瘦的样子。
眉儿淡:指懒梳妆,没有画眉。

创作背景

  此曲是闺怨曲,为乔吉的代言之作。“闺怨”一般写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,或少女的青春寂寞,但其作者多是男性,因而称为“代言体”。

参考资料:完善

1、 陈鹏 闫丽红·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·武汉:崇文书局,2020

赏析

  此曲前两句大意是:站在高高的玉楼上,任凭风吹动杏花衣衫,不顾春寒侵袭娇弱的身体。登高怀远是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,古代女子不能随意出门,因而她们怀念远人时经常登上院墙内最高的楼台,如“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”(晏殊《鹊踏枝》),“忆郎还上层楼曲”(张先《菩萨蛮》)等,都是描写女子登楼怀远的。“杏花衫”或指杏花开时穿的春衣。宋诗有“沾衣欲湿杏花雨”之句,以“杏花雨”指代春雨。“杏花衫”“春寒”点明了季节,暗示了“春女思”的主题。

  “酒病十朝九朝嵌”,“瘦岩岩”这两句从冯延巳《鹊踏枝》“日日花前常病酒,镜里不辞朱颜瘦”两句中化出。万物生发的春天,主人公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无法

展开阅读全文 ∨

简析

  此曲描写处于春闺里的女子相思的痛苦情状,表现了闺中女子的哀怨情愁,她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解,食不甘味、睡不安寝,只能日日以醉酒来暂缓这种令人煎熬的相思。全曲将语言的口语化和创作手法的诗词化自然无痕地融于一体,语言朴素自然,意境缠绵幽怨,具有强烈的感染力。

乔吉

乔吉

乔吉(约1280~1345),字梦符,号笙鹤翁,又号惺惺道人。太原(今属山西)人,元代杂剧家,他一生怀才不遇,倾其精力创作散曲、杂剧。他的杂剧作品,见于《元曲选》、《古名家杂剧》、《柳枝集》等集中。散曲作品据《全元散曲》所辑存小令200余首,套曲11首。散曲集今有抄本《文湖州集词》1卷,李开先辑《乔梦符小令》1卷,及任讷《散曲丛刊》本《梦符散曲》。 87篇诗文  133条名句

猜您喜欢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红绣鞋·次归去来韵

张可久 张可久〔元代〕

东舍西邻酒债,春花秋月诗才,两字功名困尘埃。青山依旧好,黄菊近新栽,没商量归去来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沉醉东风·题扇头隐括古诗

乔吉 乔吉〔元代〕

万树枯林冻折,千山高鸟飞绝。兔径迷,人踪灭,载梨云舟一叶。蓑笠渔翁耐冷的别,独钓寒江暮雪。
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

苏轼传·节选

《宋史》〔元代〕

  苏轼,字子瞻,眉州眉山人。生十年,父洵游学四方,母程氏亲授以书,闻古今成败,辄能语其要。程氏读东汉《范滂传》,慨然太息。轼请曰:“轼若为滂,母许之否乎?”程氏曰:“汝能为滂,吾顾不能为滂母邪?”比冠,博通经史,属文日数千言,好贾谊、陆贽书。既而读《庄子》叹曰:“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!”嘉佑二年,试礼部。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,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,得轼《刑赏忠厚论》,惊喜,欲擢冠多士,犹疑其客曾巩所为,但置第二,复以《春秋》对义居第一。殿试中乙科。后以书见修,修语梅圣俞曰:“吾当避此人,出一头地。”闻者始哗不厌,久乃信服。

  徙知徐州。河决曹村,泛于梁山泊,溢于南清河,汇于城下,涨不时泄,城将败,富民争出避水。轼曰:“富民出,民皆动摇,吾谁与守?吾在是,水决不能败城。”驱使复入。轼诣武卫营,呼卒长曰:“河将害城,事急矣,虽禁军且为我尽力。”卒长曰:“太守犹不避涂潦,吾侪小人,当效命。”率其徒持畚锸以出,筑东南长堤,首起戏马台,尾属于城。雨日夜不止,城不沈者三版。轼庐于其上,过家不入,使官吏分堵以守,卒全其城。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,为木岸,以虞水之再至。朝廷从之。

  初,祖宗时,差役行久生弊。王安石相神宗,改为免役。司马光为相,知免役之害,不知其利,欲复差役,轼曰:“差役、免役,各有利害。免役之害,掊敛民财,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。差役之害,民常在官,不得专力于农,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。此二害轻重,盖略等矣。”光不以为然。轼又陈于政事堂,光忿然。轼曰:“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,公为谏官,争之甚力,韩公不乐,公亦不顾。轼昔闻公道其详,岂今日作相,不许轼尽言耶?”光笑之。建中靖国元年,卒于常州,年六十六。

  轼与弟辙,师父洵为文,既而得之于天。虽嬉笑怒骂之辞,皆可书而诵之。其体浑涵光芒,雄视百代,有文章以来,盖亦鲜矣。

 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,必以爱君为本,忠规谠论,挺挺大节,群臣无出其右。但为小人忌恶挤排,不使安于朝廷之上。

2025 333诗词古文网 | 诗文 | 名句 | 作者 | 古籍 | 纠错